一、处暑
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4个节气,处暑的“处”是指“终止”,处暑的意义是“夏天暑热正式终止”。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”意思是说,处暑节气,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;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;黍、稷、稻、粱类农作物即将成熟。这个时节,虽然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,天气开始转凉。但却是中午热,早晚凉,昼夜温差比较大。秋天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,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
二、致病特点
处暑时节秋燥尤为严重,燥气容易伤肺,这个时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明显上升。同时,肺与胃、肾密切相关,因此秋燥常和肺胃津亏同时出现,如:口鼻干燥、干咳,甚至痰中带血、便秘、乏力、消瘦及皱纹增多症状。
三、养生原则
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,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,在这个由热转凉的过渡时期,中医强调“顺四时而适寒暑”,通过调整饮食起居、情志运动等多方面,以达到内外平衡、和谐共生的健康状态。
四、饮食起居
(一)饮食
处暑时节,气候逐渐干燥,燥邪易灼伤肺津,此时饮食宜多食用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,如鸭肉、银耳、玉米、百合、莲子等食物,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。进补要清淡,以保护脾胃的运化为主,可以用药食同源的芡实、薏米、冬瓜、胡萝卜等,少吃寒凉的食品。
(二)起居
处暑后,应逐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,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以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趋势。夜晚早睡有助于养阴,清晨早起则能顺应阳气升发,使人体气机顺畅,精神饱满。此外,还要适当午睡。处暑节气,天气变化大,着衣不宜太多,以凉而不寒为宜,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。
五、情志活动
(一)情志
秋季万物凋零,易引发人的悲秋情绪。中医强调“心静则神远”,处暑时节应注重情志的调护,保持心情平和,避免过度悲伤或焦虑。可以通过阅读、书法、绘画、钓鱼、冥想等方式,陶冶情操,舒缓压力,使心灵得到宁静与放松。
(二)活动
秋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节,但运动应适度,避免过度出汗耗伤阳气。推荐选择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较为和缓的运动方式,这些运动既能促进气血流通,增强体质,又不会因过度剧烈而损伤身体。运动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,以防秋燥伤津。